解放医生生产力,才能解决医疗痛点


图片来自网络

【编者按】释放医生生产力、将稀缺医生资源下沉,是医生集团这一全新模式要重在解决的医疗痛点,而专科产业建设的引领效则应视为能有所突破的着眼点。

本文首发于多肽链,作者毛豆豆;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变革:断代后的艰难思变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的刚性需求已被层层细分。孩子、老人要的不同,白领、蓝领各需其索。

这些需求差异所产生的机遇,在一般商品、餐饮娱乐等等消费领域已经转化成为了各种各样、层次分明的产品和服务。但在医疗服务领域,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管理的刚性需求却仍处在市场蛮荒的状态之下。

纵观全球,伴随世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历经百年的医疗建设在海外已是成熟的现代产业体系,有着科技含量高、人才要求高、资金投入高等要求。

但在中国,改变虽已启势,改革步履却是蹒跚。且不说与西方国家现代产业化发展的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现代医疗健康产业相比,自身欲行改变,都还举步维艰。

经历过近70年的断代之痛,医疗改制迟到太久,以致传统思维与惯性行为根深蒂固,积重难返。这是这个阶段上,医疗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

中国现代医学最早能追溯到1835年“新豆横医院”的眼科医院,即广州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

历经80余年后,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中国私立医院体系成为了当时的主流。至1936年,国立上海医学院中山医院建成,公立医院的体系亦得以确立。

从此,我国现代医疗格局雏形显现,私立为主,公立为辅,多元共存。

1951年,中国医疗大改制,从而将外资医院、教会医院、国内私人投资医院等全部非公医疗机构收编归队。1956年的公私合营大潮中,中医诊所又被“并表”改制。

中国医疗的“一刀切”,使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医疗问题跑步进入了公立一家“绝对垄断”的体制内时代。

然而,在公立体制内,事关人口第一大国生命健康的大医疗事业,虽然一定程度实现了为百姓大众提供医疗服务的保障,可这就像“免费的工作餐”一样,始终只能在最低水平满足需求。

尽管置身其中的从业者们尽心竭力、埋头苦干,但却很难主动思考变革,年复一年的固化思维已是常态。

“打碎可在瞬间,重建难比登天”,再想从单一的公立体制向民营的多元化转回,国内的资本却长期在迷茫与困境中徘徊,难以找到门道,相比外资而言,似乎总是不得其法。

身动:被外资抢滩的民营医疗

就今天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而言,中产阶层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仍处于低水平保障阶段的中国医疗已无法满足这一巨大人群的需求。

无奈之下,很多人只能远渡重洋去寻求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不仅让天量医疗消费外流,也给了驻在中国的外资一个大展拳脚的机会。

外资本能地认识到“人是医疗投资的第一要素,技术是依附于人的次之要素”。

“外资看得明白,有钱就能买到最先进的医疗设备硬件,但外资更善思考,为什么靠石油爆发的中东海湾各国却始终未能建成一家国际认可的医院呢?缺人是最大挑战!”

在李定纲看来“没有特别之处”的外资之所以能投资和睦家医院这样的案例,并非其本身独具慧眼,但确实是其善抢先机,从心动到行动的先发优势使然。

反观本土资本,惯有套路是“见物不见人”,装修医院、购入设备,已普遍是国内投资人的第一要务与天赋擅长,混乱之中流失了大量宝贵的医护人员,他们却无暇顾及,无动于衷,转而又付高薪去返聘退休高龄主任、专家“坐镇”。

但在欧美日等国的民营医院,他们用的多是30-40岁的年轻新生代医生,收获着青年人的进取精神与创新红利,维系着自身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以至当今在海外,世人皆认同的共识是,私立医院的临床治疗与医院管理水平普遍优于公立医院。而反观中国的民营医院,用的尽是几近退休、或已经退休的专家,皆为巅峰已过,斗志全无的廉颇老者群。

中国医学界,有职称的专家不少,真正的专家其实不多。

心动:资本涌入后的真尴尬

对医院的估值,人依旧是最大的价值。

国外的估值依据是医生完整的数据库,工作年限、忠实客户病人、医疗差错、保险索赔、医疗官司等等都囊括其中。

而国内的估值还局限在传统的硬件折旧、损益表等财务数据,看人则是论文、学位、职称等一系列头衔。

无论是物色医生还是选择医院管理者,资本最需要看而看不到的是临床经验这一软性的轻资产。

“土豪们真的认为有钱可以有一切,而真的不懂人是第一要素,他们大多对医疗专家人才的价值判断进入了误区,一路走下去,只见医院建筑宏伟,内饰豪华,设备先进,但却难脱运营困境,门可罗雀,生机全无,多为空壳。”

就是在外资与本土资本交替喂食中,催生了一支数字惊人的中国民营医院大军。

2014年至今,中国民营医院数量一直保持着10%以上的快速增长,到2018年底正式突破20000家,几乎是公立医院数量的两倍。但中国医疗体制的改变绝不能仅依靠这些数字得出结论。

“估计民营医院得有一半要转手,千军可借,一将难求”,市场型医院管理者的极为稀缺,已成民营医院前行道路上的巨大挑战。在经历几年的市场检验后,人们已经看到,凡是由体制内走出的院长们负责经营的民营医院,鲜有几家是“像样的”。

从三甲医院出来的民营院长大都水土不服,已是当今的共性存在。试问,一个退休想挣钱的人,能有进取心?能有创业激情?还是会有探索精神?或者会创新医疗与管理模式?什么都没有,岂能生存?更奢谈发展?

这种民营医院在中国比比皆是,不倒闭已经不错了。土豪们是在为时代交学费,焦虑无奈,只能等待行业成熟。

体制内工作与成长的经历,让医生一味关注技术,本业之外对投资、运营全无涉及。

“单一的体制环境与太专的业务经历极大地限制了院长职业人群的成长,尤其是医疗市场经济的基因断代影响,让医生的观念停留在洼地,导致他们的价值也深陷洼地。”

过去几十年,国人渐渐看懂了金融、看懂了房地产,甚至看懂了“物联网+”,人才扎堆涌入,各行各业供大于求,但到了医疗行业,几乎没有人能承应下来一个大型民营医院院长的职位。

过坎:人才构建与体系构建

现在,中国民营医院数量占优,从投资到追加投资再到参股,还是有大把的人在涌入。但国人就医之路几成“观香火”、“挤大庙”的无奈选择,仍是主要矛盾。

目前司空见惯的是:医疗供方金字塔的基层医院处于大病看不了、小病看不好的“一般性对付”。腰部则是最显辉煌,生无忧虑,大病小病通吃的大三甲医院;顶部则是最不容易找到的,具备解决复杂疑难病症的稀缺专家资源。

因此,释放医生生产力、将稀缺医生资源下沉,是医生集团这一全新模式要重在解决的医疗痛点,而专科产业建设的引领效则应视为能有所突破的着眼点。

学科要发展必须先打破体制的僵化,再通过技术和平台将学科成果做产业转化。在某一学科中有建树的人较之一般医生更具有技术与市场的推动力。

人才建构和体系建构——技术要相互衔接,彼此交叉,到了更新换代的节点才能传承。

没有人才,没有一个功能高效的体系,一切都是空的。中国民营医院正面临生命进阶周期,五年一个坎儿,挺不过基本就算死了。

“医学进步不能指望着莆田人,他们若是真要成功了,那也只能是李自成式的成功,几十天的王朝,不会久远。”

近10多年来,已有一群真正的专家率先觉醒,跳出体制,以技术创新、专家团队、特色运营为核心,创建了自己市场化了的民营医院、这是中国医疗产业走向市场化复苏的起点。

陆道培医院、三博脑科医院、广州复大医院等一批专科医院正是如此。他们最早出头,不仅熬过了五年艰难期,还培养了自己的管理人才与技术团队,进入了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境地。

而下一个行业范本,李定纲则认为可能会出现在更为新颖的医生集团生态中。

面对各种医疗需求,笼络了大批医疗人才的公立体系已经在超负荷运转。就常理而言,医疗服务供应方与医疗服务需求方的供需构成均应为金字塔结构,但国情则全然相反,畸形与扭曲已成常态。

相比公立医院,嫁接互联网+的医生集团一旦拥有了客源、客流、信息流,更具备了市场化运营能力时,其学科的发展建设最终将转化为新型的医疗新生态与医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新平台。

在引领过程中,一定会创造出全新的中国医疗模式。

突破:有国际视野的新医生群

医生集团在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做好对接之后,或许能在大三甲之外新建人群聚集的区域中心。

当公立医院没有能力满足某些特需患者群的人才和技术时,尤其是面对国内极大数量的中晚期肿瘤患者人群的刚性需求时,理应可以通过医生集团跨区域寻找优质医疗资源,最优地匹配供需资源。

当前的区域医疗由政府覆盖与管控,仅限于医保范围内的低端保障,效率有待提高。而在落地高端的区域,先进的个性化医疗服务将是医生集团的机会,互联网时代无疑提供了凝聚客流的便利。

当前大部分医生集团还在依靠第三方机构获得流量,互联网建设从理念到实践尚处于初期滞后阶段。

医生集团本身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未来发展是快是慢,将取决于医生对现代新知识、新技术体系的理解高度、深度与广度。

“中国的医疗市场还没出现成批的互联网运营高手,如果出现了,体制牢笼一定将被彻底冲破,医生生产力将得到空前的解放,他们也就有了可谈判、可议价的实力,以及走出低谷洼地的真实价值。”

需要正视的是,医者作为医疗产业的核心,苦于在管状思维之下难有自我突破。固守成规的平庸惰性一旦养成本性后,整个行业人群将无活力生存。

放眼观,当今中国相对于印度、泰国、新加坡等邻国而言,均有走出国门的国际医生。而在中国今天百业兴旺,各行各业均已融入世界之时,中国医疗与中国医生却远隔在世界的大门之外,望洋兴叹,情何以堪?

旧制亟待改变,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倒逼下,先行者也只能从模式入手,点燃星火,艰难前行,蓄势燎原。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 标签: 医生个人品牌 个人品牌 医生生产力
  • 发表日期:2019-11-16 20:21
  • 说明:更多陈昌文老板社群相关文章请关注陈昌文老板社群 本文《解放医生生产力,才能解决医疗痛点》由网友"陈昌文老板社群"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陈昌文老板社群:https://www.aerbin.cn)